我常说人家幽默、嘴甜、是生活哲学家、想法有创意等,这并非谄媚和拍马,因为我们没有利害关系。对方也能明白我在表达“我重视你的友谊”“我喜欢与你愉快相处”之诚恳讯息。我认为,这年头人人都忙,有机缘相聚时,应该同沐于春风中。
—— 区少玲,《读者》2001年第1期
热播综艺《花儿与少年》一再刷屏,其中最出圈的,无疑是人美心善的“电音朵拉”秦岚。
她是团队的气氛调节员,给足队友情绪价值。
当队友在旅途中展现出出色的组织能力时,她会微笑着说:“你真的太厉害了,整个行程都被你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大家都跟着你省心了不少。”
有队友在挑战中表现出色时,她会开玩笑说:“哎呀,你这是要抢我的风头啊!不过说真的,你真的太厉害了,我甘拜下风。”
有一次,秦海璐聊起自己看上一条项链,犹豫了一年多,没买。
旁人看过项链的图片后纷纷说不值、没意义、买了就赔,秦岚来了一句:“主要是这配不上姐的气质。”
话音刚落,情绪低落的秦海璐瞬间喜笑颜开。
有句话说得好:嘴巴甜一甜,胜过三斗田。
道理都懂,可还是有好多人表示自己好像患有“嘴甜羞耻症”。
要么心里想好了词,说不出口;要么夸起人来,词不达意,宛如拍马屁。
学会下面这三个方法,你也能在夸人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来源:视觉中国
细节攻心术
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夸人也是如此,从细节处入手,更能悄然打动一个人的心。
在《亲爱的客栈》第一季中,王珂巧妙夸赞团队成员的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看到有人将客栈的桌布铺得平平整整,桌布的花纹也格外精致,他会特意提起:“我离开这一秒钟的工夫,就把桌布铺得这么漂亮。”
看到同伴新刷的客栈标志,他赞叹:“你们俩刷得太棒了,这个标志现在看起来特别醒目。尤其是这几笔,要是我来,肯定没有这个效果。”
他夸人,从不简单地用“很好”和“很棒”这样宽泛的词,而是具体地、细致入微地夸。
他也并不会为了夸而夸,而是真心实意地认可团队成员的劳动成果。
试想在生活中,别人夸你的时候,千篇一律的“你很好”“挺不错”是不是会让你觉得敷衍?
但是他若能从隐匿处寻找细节,发现你独特的闪光点,你自然也会对他好感倍增。
从细节处夸赞,是建立人际关系或破冰的好方法;如果细节再加上真诚,深化友谊或赢得信任不在话下。
不必绞尽脑汁搜索华丽的辞藻,也不必学习什么社交技巧。
你只需在夸人时,多留心观察细节,从心底发出真挚的赞美,无论与谁相处,都会让人倍感舒适,如沐春风。
来源:视觉中国
锦上添花术
刘墉说:“赞美人虽然是最好的说话方法,但千万不要在赞美甲的同时伤害乙,否则必有人暗暗恨你。”
生活中,常常有人在夸人时,无意中冒犯了在场的其他人。
比如,团队项目结束后,有人赞扬队友“幸好有你在,不然我们几个肯定会把事情搞砸”,大概率会让其他队友暗中不爽。
比如,聚会时有人夸赞朋友“你往那一站,其他人都被比下去了”,其他人听到,难免面露尴尬。
好意赞扬,却言辞不当,捧一踩一,只会招致麻烦。
捧高踩低,换不来尊重;真诚平等,才能赢得人心。
《红楼梦》中,王熙凤就是夸人“雨露均沾”的典范。
林黛玉初次踏进贾府的大门,与众人见面。
有人说黛玉命运可怜,有人说黛玉长得好看,但气氛始终有些尴尬。
而王熙凤进屋后,拉着黛玉的手惊奇地上上下下打量一番,然后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对贾母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让黛玉心生愉悦。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三姐妹听了喜上眉梢。
面对在场众人,王熙凤的群夸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
既不冷落谁,也不贬低谁,更不会言过其实,而是在语言上顺水推舟,让众人称心如意。
最好的夸赞不是捧一压一,而是“锦上添花”,夸一个人的时候不忘现场“团团夸”。
来源:视觉中国
间接夸人术
热播电视剧《庆余年》第二部中,有一个片段引发网友热议。
范闲与林婉儿大婚第二日,属下王启年前来拜见。
林婉儿的一番话,让王启年当场泪目。
她是这样对王启年说的:
“我家相公总是提起你,他说王启年知进退,识变通,在京都有您相助,让他受惠颇多。你二人不是家主门客,也不是上司属下,而是挚友,是知音。”
短短数语,不会让人觉得是逢场作戏,反而让人觉得推心置腹。
有时候,借用旁人的话,不仅能提高信服力,而且能让赞扬效果事半功倍。
朋友就常提起公司的新同事大林。
大林在加入公司后,很快就和同事小刘亲近起来。
大林在参加部门会议时,了解到小刘最近提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点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回到办公室,大林如实告诉小刘:“张总和XX团队都觉得你的这个创意很厉害,会上赞不绝口,是时候展示你无与伦比的实力了。”
听完后,小刘笑逐颜开。
凭借恰到好处的语言魅力和对别人真诚地认可,大林很快跟大家打成一片。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自己重视的人的认可。
如果你听到这样的夸奖,不要吝啬转告。
来源:视觉中国
蔡康永在《说话之道》里写道:
“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
嘴甜,也是一种生产力,不仅可以在无形中编织出一条互惠共赢的纽带,激励的正能量还会反哺于我们自身。
着眼细节,辅以真诚,关系也会更加长久。
夸一捧一,锦上添花,复杂的社交也变得易如反掌。
间接夸人,“借花献佛”,称赞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而抛开一切带有社交属性的功利目的,其实嘴甜还有另一层意味,就是《读者》上那段话说的:
我常说人家幽默、嘴甜、是生活哲学家、想法有创意等,这并非谄媚和拍马,因为我们没有利害关系。对方也能明白我在表达“我重视你的友谊”“我喜欢与你愉快相处”之诚恳讯息。我认为,这年头人人都忙,有机缘相聚时,应该同沐于春风中。
让用心聆听成为习惯,让赞美成为沟通的钥匙,愿我们都被世界温柔相待。
作者:夏梦之,我有自己的海,不必追逐别人的浪。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