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向被视为现存中医文献中的第一号经典,被认为是中医最基础的理论体系,它的地位几如百川之源,至高无上。
《黄帝内经》是上古至秦汉之际中华医学经验和成就的总结汇编,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华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形成。此后中华医学就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历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建树,绝大多数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
现存《黄帝内经》的文本,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分为9卷,两个部分各81篇。在形式上非常规整。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书现今的文本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其中的主要部分大致形成于战国至汉代。
道家对《黄帝内经》的形成可能有过很大影响。本书现今文本中所言理论颇合老庄学说。托名“黄帝”这一点也反映了类似的信息。
《素问》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以阴阳五行理论讨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而《灵枢》部分多论述经脉腧穴证治。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同时这个整体又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将阴阳的对立平衡视为天地间万物生长演变发展的普遍规律,阴阳平衡则人体处于正常情况,疾病则是这种平衡被破坏的结果。
在上述基本观念的基础上,《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又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为人体的五脏体系,有如下对应:
肝脏系统:肝→胆→筋→目→爪
心脏系统:心→小肠→血脉→舌→面
脾脏系统:脾→胃→肉→口→唇
肺脏系统:肺→大肠→皮→鼻→毛
肾脏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展开全文
这五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的,这些沟通和影响则可以用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来说明。
其二为外界气候与人体五脏相互影响的系统,有如下对应:
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位:东→南→中→西→北
五气又各有阴、阳属性,气候变化,阴、阳二气升降消长,其说颇繁。将人体状况与四时及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是和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天人感应”观念相一致的。
《黄帝内经》理论系统的主要内容(或特征),可概括为九大类,略述如次:
其一曰阴阳五行,上述那些对应就是这种学说的具体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于《黄帝内经》来说,既是理论基础,又是表达系统。
其二曰藏象,论述人体各个脏器组织的运行、代谢等活动规律,以及这些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三曰经络,研究人体经络系统之组成、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腑脏之关系。
其四曰病因,《黄帝内经》认为,外在气候反常,内在情志刺激,皆致病之源。气候反常谓之“六淫”,情志刺激谓之“七情”。这些因素同样要分阴阳,如风雨寒暑邪从外入,属阳;起居失节病由内生,属阴。抗病之力(类似今天所言之免疫功能)谓之“正气”,致病之因谓之“邪气”,等等。故疾病表现虽千变万化,其因不外正邪消长,阴阳平衡等数端而已。
其五曰病证,讨论各种疾病的病机及治疗,病证多达一百八十余种。
其六曰诊法,即后世中医之“望、闻、问、切”。
其七曰论治,讨论各种治疗手段,针药而外,旁及按摩、导引,甚至涉及精神疗法。还包括了同病异治等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概念。
其八曰养生,论祛病防病益寿延年之法,善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注重精神情志之调节。
其九曰运气,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等为理论基础,演绎推测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流行情况。
中华传统医学虽然几千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呵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但是从鸦片战争之后,西医挟欧风美雨之狂暴,君临华夏大地,将中医打得节节败退。国民党统治时期,“取消中医论”一度甚嚣尘上。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一直对中医采取保护和扶持态度,这一态度迄今为止并无改变。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从理论上对中医的攻击,“取消中医论”居然重新出现,而某著名院士“中医是伪科学”的论断,更让广大中医界人士痛心疾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