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

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

此条目已列出参考资料,但文内引注不足,部分内容的来源仍然不明。 (2025年6月6日)请加上合适的文内引注加以改善。

“圣母玛利亚”和“圣玛利亚”均重定向至此。关于“圣母玛利亚”的其他含义,请见“圣母玛利亚 (消歧义)”。关于“圣玛利亚”的其他含义,请见“圣玛利亚 (消歧义)”。

17世纪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达·萨索费拉托画作《悲伤的圣母》

玛利亚/马利亚(希伯来语:מִרְיָם,Miriam,Miryam;亚兰语:Maryām;古希腊语:Μαριάμ;拉丁语:Maria;阿拉伯语:مريم;英语:Mary;公元前18年-公元41年)是一名居住于加里肋亚地区纳匝勒城的犹太妇女,是耶稣的母亲。景教翻译为末艳,伊斯兰教翻译为麦尔彦。

基督徒认定《新约圣经》对玛利亚还是童贞女时顺从天主,受圣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稣[1],并且认定她所生的是基督(或称默西亚),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当时玛利亚已与圣若瑟订婚,若瑟把玛利亚娶过来之后,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恒,在那里,她生下了耶稣。[2][3]《路加福音》从描写玛利亚接受天使加俾额尔预报的降生开始。尽管其中对玛利亚在耶稣公开传道后的描述不多,圣史路加记录了当耶稣受难时,她在十字架下默默地陪伴着他。耶稣升天后,在耶路撒冷的早期基督教团体中,玛利亚乃是非常重要的一员。有部分秘经记载玛利亚从未经历死亡,而是肉体与灵魂直接升入天国。

玛利亚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从早期基督教开始就倍受尊敬,并常被认为是最神圣、最伟大的圣人。对其有“圣母”、“圣母玛利亚”、“天主之母”、“蒙福童贞玛利亚”等尊称[4][5]。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以及部分圣公宗、循道宗、长老宗和路德宗相信玛利亚卒世童贞、蒙召升天。

天主教会及一些东方正统教会相信玛利亚无染原罪[6]。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圣公宗以及路德宗的基督徒们都相信玛利亚是“天主之母”。而新教很多教派及东方亚述教会不接受这些观点,这些派系认为玛利亚是“基督之母”,不是天主之母。新教很多教派也不认同立玛利亚圣像,并认为此举违反十诫的“不可敬拜偶像”。[7]其中一个理由出自圣经《路加福音》11章27–28节:耶稣正说这些话的时候,群众中有一个女人高声对他说:“怀你胎的和哺养你的有福了!”他说:“是的,却还不如听神的道而遵守的人有福。” 因此新教派系认为根据耶稣的说话,玛利亚并没有特殊性,但仍是弟兄姊妹之一。

姓名[编辑]

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耶稣母亲的名称,最早是以希腊文出现,拼为Μαριάμ(Mariám)或Μαρία(Maria)。其中Μαρία是由Μαριάμ变化来的简短形式,但是这两种拼法在不同版本与段落的《新约圣经》都有人使用。这个名字最早源自希伯来语:מִרְיָם(Miriam或Miryam),或是亚兰文的Maryām,根据反基督教犹太文献“耶稣一生”或“巴比伦塔木德”其名为玛莉亚·抹大拉·尼莎亚(Miriam Magdala Nishaia)。

阿拉伯语مريم(Miryam)由希伯来文翻译而成。欧洲中世纪时,采用拉丁语Maria,传入英语后,拼成Mary,法语则为Marie。

生平[编辑]

描绘圣经中写到的天使加百列奉天主差遣到拿撒勒向玛利亚预报她将要孕育耶稣

大部分关于玛利亚的资料来源于《新约圣经》:

The New Testament account of her humility and obedience to the message of God have made her an exemplar for all ages of Christians. Out of the details supplied in the New Testament by the Gospels about the maid of Galilee, Christian piety and theology have constructed a picture of Mary that fulfills the prediction ascribed to her in the Magnificat : "Henceforth all generations will call me blessed."新约圣经解释道,由于她的谦卑与对天主(上帝)旨意的顺从,天主(上帝)使她成为所有基督徒的榜样。源于新约圣经对这位加里肋亚(加利利)少女的描写,基督徒以虔诚和神学刻画出玛利亚的形象,她满全了《尊主颂》(圣母赞主曲)中的预言:“今后万世万代都要称我有福”[8] — "Mary." Web: 29 Sept. 201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

路加福音是提到玛利亚的名字次数最多的福音,有十二次。[9]

马太福音提到玛利亚的名字五次。[10]

马可福音只有一次提到玛利亚的名字,另有一次提到她作为以撒的母亲。[11]

约翰福音提到玛利亚作为耶稣的母亲两次,但没有提及她的名字。一次在迦拿的婚礼上,这一事件之在若望福音中被提及。[12]另一次则是在耶稣受难时,描写玛利亚与玛利亚玛达肋纳、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若望称她为玛利亚的姊妹)还有“耶稣所爱的门徒”一起。[13]若望福音的第2章1至12节是四部福音中唯一一段记载耶稣与玛利亚对话的段落。耶稣并没有称她为“母亲”,而是“女人”,相当于现在的敬称“我的女士”。这可能将玛利亚与创世纪中“踏碎毒蛇头颅的女子”[14],还有默示录中“身披太阳的女子”联系在一起。[15]

在路加的第二本书使徒行传中,耶稣受难之后,玛利亚与“耶稣的兄弟们”还有十二门徒一起聚集在马可楼上祈祷。[16]

默示录中第12章提到“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荣冠”的女人,虽然若望没有明示那就是玛利亚,但这种确信自古以来就存在。[17]

早年[编辑]

《新约圣经》中对玛利亚的早年生平记录很少,公元二世纪的作品雅各福音书是记录玛利亚早年生活的第一部书籍。[18]雅各伯福音记载玛利亚生于罗马帝国境内的自治王国犹太希律王国的以法他,她的父母为约阿希姆与安妮。他们才生下玛利亚。

《约翰福音》19章25节记载了玛利亚有一个同名的姊妹,她可能是玛利亚的阿姨,若瑟兄弟克罗帕的妻子,这个观点源于公元二世纪的史学家Hegesippus(英语:Hegesippus (chronicler))的观点。[19]

根据福音书作者路加,玛利亚是以利沙伯的表妹,以利沙伯是祭司撒迦利亚的妻子。由于依撒伯尔的祖先是亚伦,并且属于利未支派,[20]有些学者认为这关系是母系遗传的(亚伦的妻子厄里舍巴(英语:Elisheba)是属于犹大支派的,所以亚伦的子孙即属于犹大支派又属于利未支派[21]),也就是说,约瑟与玛利亚都属于犹大支派,大卫王室的后裔《路加福音》第3章列出的族谱,上至大卫之子拿单,实际上马利亚的族谱,而《马太福音》第1章列出的上至所罗门的族谱乃是约瑟的族谱。[22][23]

圣母学步,科拉教堂的镶嵌画,约创作于十二世纪

玛利亚在加利利的小镇拿撒勒与她的父母一起定居下来[24],并且正当她与约瑟订婚的时期——这是犹太婚姻(英语:Jewish views on marriage)的第一步——此时天使加百列向她预报受圣神感孕,成为预定的弥赛亚之母的事。玛利亚以纯全的美德与谦卑顺从了天主的意思,“看!天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与我吧!” [25]几个月之后,当若瑟在梦中被天主的天使告知玛利亚怀孕的事时,他很惊讶;但天使随即告诉他不要怕把玛利亚娶过来,若瑟如此做了之后便完成了整个犹太婚姻的仪式。[26][27]

自从天使加百列告诉玛利亚她的亲戚依撒伯尔虽原是无法生育的,但也怀了孩子之后,玛利亚便急速动身去“犹大的一座城”拜访依撒伯尔。[28]玛利亚到达并问候了依撒伯尔之后,依撒伯尔尊称她为“吾主的母亲”,其后玛利亚以尊主颂赞美天主。[29]三个月之后,玛利亚返回自己家中。[30]

根据《路加福音》,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出了一道上谕,要求帝国境内所有人都要去登记户籍,所以若瑟带着玛利亚返回故乡白冷(伯利恒)去登记(英语:Census of Quirinius)。在伯利恒时,玛利亚生下了耶稣,但由于旅店中没有地方,便将耶稣用襁褓裹起,放在马槽里。[31][32]

八天之后,孩子受割礼,玛利亚和若瑟按天使的指示给他以“耶稣”为名,意为“天主拯救”。[33]

当玛利亚完成为期40天的取洁期后,她与约瑟带着耶稣去耶路撒冷献给天主(根据摩西律法,首生子应献给天主),并按法律献上祭物。[34]在接受义人西默盎(英语:Simeon (Gospel of Luke))和女先知亚拿的预言之后[35],约瑟和玛利亚带着耶稣返回了加利利的纳匝勒。[36]

三贤者朝拜耶稣

其中,东方三博士根据星象的指引来到伯利恒朝拜耶稣,但并不能确定这发生在耶稣刚出生后,还是在玛利亚和若瑟带耶稣去耶路撒冷之后。之后,由于大希律王的迫害,约瑟带着全家逃往埃及行省,直到大希律王去世为止(约于公元前4年),才回到拿撒勒再次生活。[37]

耶稣诞生[编辑]

圣母玛利亚向耶稣代求事迹根据思高圣经的《若望福音》第二章第1节至第12节描述,玛利亚参加在加里肋亚加纳的婚宴,耶稣与门徒也受邀参加婚宴。这是圣经首次记载玛利亚替人们祈求子耶稣,原文:“酒缺了,耶稣的母亲向祂说:‘他们没有酒了。’”,虽然耶稣说:“女人,这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刻尚未来到。(此处的女人是指对妇女的尊重称谓)。”但是,耶稣仍然应允了圣母的请求,并且第一次行使神迹将“六口装满水的石缸”转变为“好酒”提供婚宴使用。《若望福音》此处经文记载耶稣应允圣母为他人向耶稣代求愿望,并能获得耶稣赏赐且提前行使神迹,而有他的门徒见证。[38]

耶稣宣示圣母玛利亚为耶稣门徒之母根据思高圣经的《若望福音》第十九章第25节至第27节描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39]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40]这是圣经若望福音明确记载耶稣宣示圣母为耶稣门徒之母。至此之后,耶稣死后复活及升天后降圣神两时期,圣母玛利亚都协同耶稣门徒一起。

耶稣升天之后[编辑]

在圣经《宗徒大事录》(新教和合本称《使徒行传》)中第一章12节至13节记载,耶稣升天之后,耶稣门徒、圣母玛利亚与弟兄、妇女等众人,齐聚一堂为等候圣神降临前进行祈祷的预前工作。"思高圣经原文:这些人同一些妇女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并他的兄弟, 都同心合意地专务祈祷。"[41]

天主教会、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以及部分圣公宗派别相信圣母玛利亚最后蒙召升天。

书籍与教会传统[编辑]

新约记载,玛利亚在嫁给约瑟之前就怀了耶稣,但是约瑟并没有因此解除婚约,仍然娶了玛利亚,并且承认她的儿子耶稣是他们家的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的第一顺位。

新教相信,玛利亚在嫁给约瑟之后,又为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公义者雅各、约西、犹大、西门,及几个女儿[42]。天主教会则认为这几个人是若瑟家族中的人,是耶稣的堂兄弟姐妹,或是若瑟前妻所生,并不是玛利亚所生的。

耶稣死后,由耶稣所爱的门徒负责照顾玛利亚的生活,教会传统上认为这位门徒是使徒约翰,但也有可能是公义者雅各[43]。

神学观点[编辑]

天主教与东正教[编辑]

更多信息:诞神女

圣母玛利亚Mary, mother of Jesus《祈祷的圣母》,出自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达·萨索费拉托,约1650年西方基督教:天主之母、天上母后、教会之母(见玛利亚的称号)东方基督教:天主之母伊斯兰教:Sayyidatna(我们的女主)、最伟大的女人、天选之人、净化者荣誉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德鲁兹封圣早期基督教时期主要朝圣地圣母大殿(见圣母玛利亚的圣地(英语:Shrines to Mary, mother of Jesus))瞻礼见罗马天主教圣人历、圣母玛利亚的节日(英语:Marian feast days)象征(英语:Saint symbolism)蓝色斗篷、十二星冠、孕妇、玫瑰、抱小孩的女人、踩蛇的女人、新月、身披太阳的女人、剑刺穿的心脏、玫瑰经念珠主保圣母玛利亚的庇护(英语:Patronage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天主教会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为诞生耶稣而派到人间的,所以她是无罪之身,不同于其他凡人,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也因此认为她升天后成为中保圣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神学家路德维格·奥托(Ludwig Ott)认为玛利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和夏娃是刚好相反的象征,他同时认为加纳婚宴的故事可以支持靠玛利亚代祷的观点。

天主教会的官方文献显示:“玛利亚要是符合两个条件,就实在是‘天主之母’了。首先,她确实是耶稣的母亲;其次,耶稣确实是天主。”[44]圣经说玛利亚确实是耶稣的母亲,但是圣经写成以后很久,到公元4世纪,教会确认“三位一体”为信条,这时耶稣才被确认为是天主。[45]公元5世纪时,在以弗所公会议上,聂斯脱里派受到批判,其主要学者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脱里主张耶稣的两性区分,而玛利亚只是“基督之母”(Christotokos),认定“天主之母”的称谓等同是付予玛利亚神性。而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主张耶稣的两性合一,其神性渗透人性,而玛利亚生了整个基督,认定玛利亚被称为“天主之母”是合理而且不能避免。结果,聂斯脱里派被宣判为异端并受到压制。随后在迦克墩公会议上,得出的结论整合了两派神学的观点。对聂斯脱里的裁定在1895年出现戏剧性的转变,聂斯脱里晚年的一部著作《大马色人纥拉克斯的记述》(The Treatise of Heraclides of Damascus)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该书中聂斯脱里否认以弗所会议的指责,反对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及对马利亚的崇拜,并为自己辩护。聂斯脱里的解释与传统天主教会对他的观点不同,和迦克墩信经的基督论相近,从而有学者开始怀疑“聂斯脱里主义”是否真的是教会传统指控的“不属于三位一体范畴的教义”以及以弗所会议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在这份聂斯脱里为自己辩护的书中,自述其接受耶稣具有神人两性,两性联结(συναφεια),并非两性分离或两个位格,认为这完全是对手区利罗对其位格/属性字义的曲解,因为位格一字在当时也可解为属性。[46]1994年11月11日,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与东方亚述教会大公牧首玛·丁克哈四世签署了《共同声明》[47],支持两项东方亚述教会惯用的称呼,“基督之母”或是“我们天主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48]。

东正教会认为玛利亚是天主特别选为诞生耶稣的人。她本身也是凡人,受亚当的原罪(就是与天主远离)的传染;但是她从小就已经完全顺从天主,依靠天主的恩典脱离罪恶。东正教会认为她就是人类回答天主之“是”,来弥补和解放人类脱离夏娃之“非”及叛逆。东正教会称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就是诞生天主(耶稣)者;也译成“诞神者”,“诞神女”,“上帝之母”。

新教[编辑]

新教教会基本上只认可马利亚为耶稣在地上时的生母,也就是为人耶稣的母亲,并不认可是基督神性的母亲或“上帝之母”。新教认为,基督的神性非受造,源于太初之道,与父神同质且同荣同尊,而马利亚只是蒙恩受造的平凡女子,及耶稣人性的孕母,不应赋予神性被高举为神之母,这种观点自以弗所公会议时,被坚持马利亚为上帝之母的亚历山大宗主教区利罗强烈反对,区利罗强调基督里神人二性的‘一’,秉持亚历山太学派传统,高举两性联合说(hypostatic union),认为在基督里神人二性乃是联合成为一个‘神—人’性(φυσι),该派虽承认神人两性,一个位格,但较强调基督神性,人性被动融合于神性,而近于基督一性说[注 1],而后其子弟修士欧迪奇则提出极端的“基督一性说”(one-naturism,Eutychianism)[49],在451年迦克墩公会议被判为异端而遭放逐。聂氏在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判为异端观点在1895年出现戏剧性的转变,聂斯脱里晚年的一部著作《大马色人纥拉克斯的记述》(The Treatise of Heraclides of Damascus)在叙利亚被发现。在该书中聂斯脱里否认以弗所会议的指责,反对马利亚为上帝之母及对马利亚的崇拜,并为自己辩护。聂斯脱里的解释与传统天主教会对他的观点不同,和迦克墩信经的基督论相近,从而有学者开始怀疑“聂斯脱里主义”是否真的是教会传统指控的“不属于三位一体范畴的教义”以及以弗所会议的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在这份聂斯脱里为自己辩护的书中,自述其接受耶稣具有神人两性,两性联结(συναφεια),并非两性分离或两个位格,认为这完全是对手区利罗对其位格/属性字义的曲解,因为位格一字在当时也可解为属性[46]。有学者认为新教的看法相近于当时东方亚述教会所支持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的论述[50]。也就是新教认为,马利亚是拿萨勒人耶稣的母亲,为耶稣此人之母,非神之母,接受聂斯脱里反对崇拜马利亚或将之高举为神之母的观点,所不同于聂斯脱里对耶稣基督的理解,新教接受耶稣具有神人两性,两性联合成一位格的观点;而非具有两个位格或两性连结的理解。另外近代,新教也反对天主教及东正教向马利亚公开的敬礼及请托代祷的行为[51],反对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于教堂中摆设或悬挂圣母及圣徒塑像,此举被视为亵渎上帝的圣徒崇拜及偶像崇拜行为[52],同时认为向马利亚请托祷告严重的侵犯基督为神人中间唯一中保的角色,更违犯了旧约摩西律法中禁止活人与死人沟通的禁令[53]。

新教教会并不接受天主教会关于马利亚无罪之身可以作为中保的说法,因为新教认为马利亚无原罪之说及中保的说法并不符正典的记载[51],圣母升天及终身童贞的传说,更无可靠历史及正典的佐证[54],为信徒代祷可倍加蒙神垂听的说法也不符四福音的纪录,甚至求见及请托耶稣时遭到拒绝或不礼貌的对待(马太福音12:46;约翰福音2:4)。然而新教信徒仍称她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以区别四福音中其他的马利亚,认为她具有甘心顺从上帝的美德,受到上帝特别的拣选,称她是“蒙大恩的女子”,上帝与她同在,是“有福的女子”(路加福音 1:28、42;11:27),新教接受其为“童贞女马利亚”这一称号;也有些教会称她为“圣马利亚”,视她是圣徒中的一位,但不会特别称她为圣母或上帝之母。

“敬礼”而非“崇拜”[编辑]

一般人认为圣人的遗物可以助人病得痊愈、可以赶鬼驱魔、可以侦察案情、免除灾难等。但这并非正式的教理。实际上,天主教会认为圣物本身不具有以上效用,对天主(上帝)有信德才是重点。玛利亚在起初已被早期教会视为最高尚的童贞女,然而在第四世纪之前,已出现一个信条:即是马利亚生基督后仍终身为“童女”之说。[55]

部分新教徒和部分非基督徒认为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仪式对玛利亚表达了一种“崇拜”(worship)的态度。由于天主教和新教都认为,“崇拜”这个词只可用于对上帝敬拜,所以也有天主教徒认为,少数新教徒认为天主教崇拜圣母是对天主教信仰的攻击。传统上,天主教会及东正教会反对使用“崇拜”这个词来描述对圣母的态度,他们使用“恭敬”或“敬礼”(venerate)这两个词。

历史[编辑]

1世纪时,玛利亚的地位已受到特别的重视,他们认为的证据是约翰福音/若望福音19:26-27,耶稣将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使徒约翰/圣若望,天主教会认为他代表了全体信徒。当时并没有文献或证据显示早期基督徒向玛利亚祷告,但是若望福音记载圣母在加里肋亚加纳的婚宴替众人向耶稣祈求,并获得耶稣行使神迹,有他们的门徒见证(若望福音2:1-2:12)。耶稣死后,玛利亚在教会成立之初已和门徒一起祷告(使徒行传/宗徒大事录1:14)。

在431年,以弗所公会议时,会议决定将玛利亚确定为“天主之母”。自此之后,围绕着圣母玛利亚的各种敬礼(天主教反对向任何天主之外的宗教人物使用“崇拜”一词)仪式成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的重要教条。

在公元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认定玛利亚是“终身童贞”;这意味到她与约瑟的婚姻只是挂名的,他们从未行房或生下任何儿女。

1495年,敬礼玛利亚的玫瑰经祈祷获得教宗历山六世的承认,对玛利亚的敬礼仪式和活动达到一个高潮。但在宗教改革时,现今大部分新教教派并不认可此信条为教义,并反对“中保圣人”的观念,然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改革者依然保留“天主之母”和“终身童贞”的信条。

在1854年,教宗庇护九世承认玛利亚始胎无染原罪。这个信条认为玛利亚没有从亚当承受到任何罪;事实上,她是不可能犯罪的。

在1950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接受信条,宣认玛利亚在结束地上的一生之后身体和灵魂一同被接到天上去。

象征[编辑]

植物[编辑]

可以象征玛利亚的植物少说有20种以上,比较常见的有象征了圣母的纯洁的圣母百合,鸢尾,银莲花,雪花莲,象征谦卑的紫罗兰,还有雏菊,扁桃,蝴蝶花,桃金娘,以及“圣母的铃铛”风铃草,“圣母的眼泪”铃兰,“圣母的手套”毛地黄,“圣母的鞋子”缕斗菜,“圣母的金子”金盏草,“圣母的果实”草莓,“圣母的悲伤”蒲公英等等。

与圣母敬礼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玫瑰,玛利亚有时被称为“玫瑰圣母”,也有人说象征圣母的是无刺的玫瑰。

文艺作品[编辑]

弗拉迪米尔的圣母像(英语:Our Lady of Vladimir),中世纪为圣母所作的最著名的画像之一。

阿达尔贝特·贝加斯(德语:Adalbert Begas)所作的圣母像

圣母玛利亚,由桑索费莱托(英语:Giovanni Battista Salvi da Sassoferrato)所作,17世纪

悲伤的圣母,由提香所作,1554年

西斯廷圣母,由拉斐尔·圣齐奥所作,1513年

琴斯托霍瓦的黑色圣母,波兰最珍贵的圣物之一,约于中世纪

百合圣母,由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所作,1899年

圣母、圣婴与众天使之歌,由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所作,1881年

凯尔经中的圣母与圣婴

在街上抱着圣婴的圣母(英语:Madonnina (painting)),由Roberto Ferruzzi所作,1897年

哀悼基督,由彼得罗·洛伦泽蒂所作,1310–1329年

现存的最古老的圣母像,描绘了圣母照料圣婴耶稣(英语:Child Jesus)的场景,罗马百基拉地下墓穴(英语:Catacomb of Priscilla),2世纪

玫瑰经[编辑]

主条目:玫瑰经

在天主教传统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祈祷方式,称为玫瑰经祈祷,就是通过默想耶稣和圣母一生的十五件重大事件来达到默想和净化目的。教宗庇护九世曾经说玫瑰经是教会最富有的宝藏。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多次表示他个人的经历中,玫瑰经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玫瑰经于15世纪成形,1495年得到教廷承认。核心的形式部分包括各由一遍天主经、十遍圣母经及一遍圣三光荣经所组成的每端奥迹。传统玫瑰经所纪念的奥迹共有十五项,分为“欢喜五端”(圣母领报、圣母往见圣妇依撒伯尔、吾主耶稣基督诞生、圣母献耶稣于主殿、耶稣十二龄讲道)、“痛苦五端”(耶稣山园祈祷、耶稣系受鞭笞、耶稣受刺冠之苦辱、耶稣负十字架陟山受死、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死)及“荣福五端”(耶稣复活、耶稣升天、圣神降临、圣母蒙召升天、天主光荣圣母)。这种结构是模仿欧洲于中古时期修道人士所采用的日课祈祷而成。一百五十篇圣母经,象征圣经《圣咏集》(又称诗篇)中的一百五十篇圣咏。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02年颁布《童贞玛利亚的玫瑰经》,提议新增“光明五端”,即为:耶稣在约旦河受洗,耶稣参与加纳婚宴、耶稣宣讲天国劝人悔改、耶稣在泰博尔山显圣容、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建立圣体圣事。

按照天主教罗马礼的年历,每年十月七日为“玫瑰圣母纪念日”。玫瑰经的传统结束祷词,点出了此一祈祷方式的深义:“天主,因你唯一圣子的降生、死亡和复活,为我们获得了永生的赏报。我们恳求你:使我们默想圣母玫瑰经的奥迹,并能效法其中的含义,获得其中的许诺⋯⋯”。

维也纳圣卡尔教堂内由罗特迈尔在1714年绘制的天顶壁画,描绘的是枢机主教圣波洛梅欧在圣母玛利亚的支持下,向天主祈福禳灾的场景。

圣母显现[编辑]

主条目:圣母显现

历史上为教廷所认可的圣母显现事件如下:

巴讷圣母

卢尔德圣母(英语:Our Lady of Lourdes)

法蒂玛圣母

瓜达露佩圣母

历史上为教廷尚未认可的圣母显现事件如下:

嘉拉班圣母(英语:Garabandal apparitions)

时间:1961年至1965年,地点:西班牙北部嘉拉班大村庄。此事件是圣母与圣天使弥额尔在西班牙加拉班德小村,显现给四位小女孩。此事件有当地主教、神父、基督新教牧师、医生、居民、科学家与外来人长期参与见证,但除四位小女孩可以看见圣母显现并进入神魂超拔之外,其他人无法目睹圣母显现[56]。此事件在教廷引起巨大争议,第一时间教廷并不承认,由于见证人数众多,以及相关记录影片及资料一一浮现,更有当地主教或神父等神职人员向教廷提出见证,促使教廷历经多年重新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定论,目前教廷针对此事件的态度转向认同,但并未承认。2007年教廷卡洛斯总主教(Carlos, Archbishop)书信表示教廷将会持续深入研究与调查,目前仍保留中立态度与祝福。[57]

莫斯科圣母

中华圣母

蓬曼圣母

梅久戈耶圣母

秋田圣母

其他[编辑]

圣经中共有六位马利亚,除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还有用香油抹耶稣脚的马利亚(马大妹妹)[58];耶稣曾经从她身上赶出7个邪灵的马利亚(抹大拉人)[59];马利亚(马可母亲)[60];马利亚(雅各母亲)[61]。马利亚(罗马城里)[62]。

经外记载[编辑]

参见:提庇留·朱利亚斯·阿布德斯·潘得拉和耶稣一生

犹太文献记载耶稣·本·潘得拉是耶稣的全名,2世纪希腊哲学家Celsus就认为玛利亚是被约瑟·本·潘得拉强奸的。

根据犹太文献《耶稣一生》的记载,有一个叫做耶书·本·潘得拉可能就是耶稣,这本书记述说,这个人是玛利亚和罗马士兵约瑟·本·潘得拉的私生子。不过这个说法有较大争议,公元3世纪的神学家奥利振在《驳塞尔修斯》中也强烈驳斥了这一观点。

参见[编辑]

人物主题

古罗马主题

以色列主题

基督教主题

天主教主题

耶稣的谱系、圣若瑟、圣家、耶稣的血亲

玛利亚的称号

圣母论

马利亚、抹大拉的马利亚

耶书、提庇留·朱利亚斯·阿布德斯·潘得拉

圣母无玷圣心、圣母经、玫瑰经、圣母德叙祷文(英语:Litany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圣母升天说:一项于1950年由当时的教宗颁布的信理,不为新教接纳。

基督论:对于431年以弗所公会议两派提出的论述有详细的解析。

注释[编辑]

^ 拿先素斯的贵格利提出:“基督被动的肉身与神主动的神性融合,人性逐渐消失在神性之中,彷佛水溶在大海里。”

参考文献[编辑]

^ Matthew 1:23 uses Greek parthénos virgin, whereas only the Hebrew of Isaiah 7:14, from which the New Testament ostensibly quotes, as Almah young maiden. See article on parthénos in Bauer/(Arndt)/Gingrich/Dank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p. 627.

^ Browning, W. R. F.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004 ISBN 978-0-19-860890-5 page 246

^ Ruiz, Jean-Pierre. "Between the Crèche and the Cross: Another Look at the Mother of Jesus in the New Testament." New Theology Review; Aug2010, Vol. 23, Issue 3, pp. 3-4.

^ Burke, Raymond L.; et al. (2008). Mariology: A Guide for Priests, Deacons, Seminarians, and Consecrated Persons ISBN 978-1-57918-355-4 page 178

^ Mary for evangelicals by Tim S. Perry, William J. Abraham 2006 ISBN 978-0-8308-2569-1 page 142

^ "Mary, the mother of Jesus." The New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2. Credo Reference. Web. 28 September 2010.

^ Hillerbrand, Hans J. The Encyclopedia of Protestantism. Taylor & Francis. 2004-01-15: 1174 [2019-09-29]. ISBN 9780203484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英语).

^ 路加福音 1:48

^ 路加福音 1:27-2:34(1:27,30,34,38,39,41,46,56; 2:5,16,19,34)

^ 玛窦福音 1:16-2:11(1:16,18,20; 2:11),13:55

^ 马尔谷福音 6:3,3:31

^ 若望福音 2:1-12

^ 若望福音 19:25-26

^ 创世纪 3:15

^ 启示录 12:1

^ 使徒行传 1:14

^ Ruiz, Jean-Pierre. "Between the Crèche and the Cross: Another Look at the Mother of Jesus in the New Testament." New Theology Review. Aug 2010, Vol. 23 Issue 3, pp. 5-15

^ Jestice, Phyllis G. Holy people of the world: a cross-cultural encyclopedia, Volume 3. 2004 ISBN 978-1-57607-355-1 page 54

^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 Encyclopedia Volume - Catholic Encyclopedia. Catholic Online.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路加福音 1:5,1:36

^ 出埃及纪 6:23,民数纪 1:7

^ Douglas; Hillyer; Bruce. New Bible Dictionary.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746. ISBN 0-85110-630-7.

^ New Advent Genealogy of Christ. Newadvent.org. 1909-09-01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路加福音 1:56

^ 这一事件被基督徒称为圣母领报,路加福音 1:35,1:38

^ Mills, Watson E., Roger Aubrey Bullard. Mercer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998 ISBN 978-0-86554-373-7 page 429

^ 马太福音 1:18-25

^ 对比若书厄纪 21:11与 路加福音 1:39-40 Treasury of Scripture Knowled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说道,“这座城最有可能是希伯伦,祭司之城,坐落与犹太的山地中。(约书亚纪 11:21;21:11,13) 大约位于耶路撒冷南25公里处,距拿撒勒100公里。”

^ 路加福音 1:46-55

^ 路加福音 1:56-57

^ Brown, Raymond Edward. Mary in the New Testament. 1978 ISBN 978-0-8091-2168-7

^ 路加福音 2:1-7

^ 路加福音 1:31;2:21 马太福音 1:21

^ 利未纪 12:1-8 路加福音 2:21-24 出埃及纪13:2;13:12-15;22:29;34:19-20 民数纪 3:13;18:15

^ 路加福音 2:25-38

^ 路加福音 2:39

^ 马太福音 第2章

^ 加纳婚宴 福音:若二1-11[永久失效链接]

^ 思高圣经若19:26

^ 思高圣经若19:27

^ 思高圣经之宗徒大事录1:12~13

^ 《马可福音》6:3:“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玛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么?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么?他们就厌弃他。”

^ 《约翰福音》19:25-27

^ 参考《新天主教百科全书》第10卷,21页,1967年

^ 参看《新天主教百科全书》第14卷,295页,1967

^ 46.0 46.1 吴昶兴,2006, "再议涅斯多留基督论",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学术年刊

^ Common 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 Between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200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吴昶兴. 《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再議聶斯多留基督論 (PDF). 2006 [2008-02-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8)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helly, B., Fine-Tuning the Incarnation, Christian History, Issue 5.

^ 孙尚扬、钟鸣旦. 《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 学苑出版社. 2004: 第30页、31页. ISBN 7800600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神学家马丁·路德、剑桥大学教授Bethune-Baker、华人学者朱谦之等人的看法

^ 51.0 51.1 陈终道,基督教与天主教十大不同, 金灯台1986.11.第6期

^ 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問題. www.chineseapologetics.net.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吴仲彻 译,"Elsie Mckee: Calvin’s Biblical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Faith and" 加尔文对信仰与祷告的圣经与实践的理解。玉山神学院学报第十六期,170页 (PDF). [2014-06-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基要书室,第87篇文章《天主教是否为异端:对马利亚的看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提到马利亚终生童贞仅由天使报信时童贞的时态,作为终身童贞的理由过于牵强。此外圣经明明说主耶稣是有肉身的弟兄的(参阅玛/太12:46-47,谷/可3:31-32,路8:19-20),圣母升天无人目睹且无正典纪录,此外马利亚《尊主颂》中“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佐证马利亚需要救主拯救非无罪之人。

^ 古勒本(Lars P. Qualben)著;李少兰译. 《教會歷史》. 香港道声出版社. 1996. ISBN 9623800339.

^ 聖母顯現 嘉拉班大. [2014-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聖母瑪利亞在西班牙的「嘉拉班大」(Garabandal, Spain) 顯現並給世人訊息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参看路10:42 ,约翰福音12:3

^ 马太福音27:56 ,马可福音16:1,路加福音8:2,约翰福音20:1

^ 参看使徒行传徒12:12

^ 参看马太福音27:56,马可福音15:47,马可福音16:1

^ 参看罗马书16:6

查论编《新约圣经》人物耶稣基督

基督教观点

历史学观点

《新约圣经》描述(英语:Life of Jesus in the New Testament)

诸《福音书》个人

亚勒腓

女先知亚拿

亚那

巴拉巴

巴底买(英语:Healing the blind near Jericho)

伯赛大的瞎子(英语:Blind man of Bethsaida)

该亚法

塞利多尼乌斯(英语:Celidonius)

革流巴

革罗罢

魔鬼

忏悔的囚犯/狄思玛斯

以利沙伯

加百列

不知悔改的囚犯/盖斯塔斯(英语:Impenitent thief)

睚鲁之女(英语:Raising of Jairus' daughter)

约亚拿(英语:Joanna, wife of Chuza)

施洗约翰

圣若瑟

亚利马太人约瑟

耶稣的兄弟犹大

拉撒路

恶魔群(英语:Legion (demons))

路加

吕撒聂(英语:Lysanias)

马勒古(英语:Malchus)

马大

耶稣之母马利亚

抹大拉的马利亚

雅各之母马利亚(英语:Mary, mother of James)

马大之妹马利亚(英语:Mary of Bethany)

革罗罢之妻马利亚

赤身的少年人

拿因城寡妇之子(英语:Raising of the son of the widow of Nain)

尼哥底母/古里安人尼哥底母(英语:Nicodemus ben Gurion)

撒罗默

撒玛利亚妇人(英语:Samaritan woman at the well)

撒但

《路加福音》中的西门(英语:Simeon (Gospel of Luke))

耶稣的兄弟西门

古利奈人西门

长大痳疯的西门(英语:Simon the Leper)

法利赛人西门(英语:Simon the Pharisee)

苏珊娜(英语:Susanna (disciple))

叙利亚的腓尼基妇人(英语:Exorcism of the Syrophoenician woman's daughter)

西奥菲勒斯

撒该

西庇太

撒迦利亚

其他同名人物

雅各(英语:New Testament people named James)

约翰(英语:New Testament people named John)

约瑟夫(英语:New Testament people named Joseph)/约西

犹大(英语:New Testament people named Judas or Jude)

马利亚(英语:New Testament people named Mary)

西门(英语:New Testament people named Simon)

群体

天使

耶稣的血亲

恶魔

门徒

福音书著者

敬虔人(英语:God-fearer)

希律党人(英语:Herodians)

东方三博士

持没药者(英语:Myrrhbearers)

佚名者(英语:List of names for the biblical nameless)

法利赛人

先知

改宗者(英语:Proselyte)

撒都该人

撒马利亚人

犹太公会

经师(英语:Sofer)

七十门徒

牧羊人(英语: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目睹耶稣受难的妇女们(英语:Women at the crucifixion)

奋锐党

使徒

安得烈

巴多罗买

拿但业

亚勒腓之子雅各

小雅各

西庇太之子雅各

约翰

福音书作者

拔摩岛人

“耶稣所爱的门徒”

加略人犹大

犹达·达陡

马太

腓力

彼得

奋锐党人西门

多马

《使徒行传》

以尼雅(英语:Aeneas (biblical figure))

亚迦布

大马色的亚拿尼亚

耶路撒冷人亚拿尼亚(英语:Ananias and Sapphira)

尼庇多之子亚拿尼亚(英语:Ananias son of Nedebeus)

亚波罗

亚居拉

亚里达古(英语:Aristarchus of Thessalonica)

巴拿巴

伯拉斯都(英语:Blastus)

哥尼流

大马哩(英语:Damaris (biblical figure))

底米丢

丢尼修

多加(英语:Dorcas)

以吕马

埃及先知(英语:Egyptian (prophet))

埃提阿伯太监(英语:Ethiopian eunuch)

犹推古(英语:Eutychus)

迦玛列

耶稣的兄弟雅各

耶孙(英语:Jason of Thessalonica)

约瑟·巴撒巴(英语:Joseph Barsabbas)

巴撒巴的犹大(英语:Judas Barsabbas)

加利利人犹大(英语:Judas of Galilee)

路求

路加

吕底亚(英语:Lydia of Thyatira)

马念(英语:Manahen)

约翰·马可

福音书作者

巴拿巴之侄(英语:Mark the cousin of Barnabas)

约翰·马可之母马利亚(英语:Mary, mother of John Mark)

马提亚

拿孙(英语:Mnason)

尼迦挪(英语:Nicanor the Deacon)

尼哥拉

巴米拿(英语:Parmenas)

保罗

腓利

百基拉

伯罗哥罗(英语:Prochorus (deacon))

部百流

罗大(英语:Rhoda (biblical figure))

撒非喇(英语:Ananias and Sapphira)

士基瓦(英语:Sceva)

七执事

西拉/七十门徒西拉(英语:Silvanus of the Seventy)

西面尼结

术士西门

所巴特(英语:Sopater)

所提尼(英语:Sosthenes)

司提反

丢大(英语:Theudas)

提摩太

提多

特罗非摩

推基古

西纳

罗马人及希律家族诸《福音书》

(安提帕斯)

(阿基劳斯)

(大希律王)

(希律迪亚丝)

朗基努斯

(腓力二世)

彼拉多

彼拉多之妻(英语:Pontius Pilate's wife)

居里扭(英语:Quirinius)

(莎乐美)

提贝里乌斯

《使徒行传》

(亚基帕一世)

(亚基帕二世)

(贝勒尼基)

哥尼流

(土西拉(英语:Drusilla (daughter of Herod Agrippa)))

腓力斯(英语:Antonius Felix)

非斯都(英语:Porcius Festus)

迦流

吕西亚(英语:Claudius Lysias)

士求·保罗(英语:Sergius Paulus)

诸《书信》

亚该古(英语:Achaicus of Corinth)

以弗所的亚历山大

铜匠亚历山大

安多尼古(英语:Andronicus of Pannonia)

亚基布(英语:Archippus)

亚哩达四世(英语:Aretas IV Philopatris)

亚提马(英语:Artemas (saint))

加布(英语:Carpus of Beroea)

革老底亚(英语:Saint Claudia)

革勤士(英语:Crescens)

底马(英语:Demas)

丢特腓(英语:Diotrephes)

以巴弗(英语:Epaphras)

以巴弗提

以拉都(英语:Erastus of Corinth)

友尼基(英语:Eunice (biblical figure))

友阿爹(英语:Euodia and Syntyche)

希罗(英语:Herodion of Patras)

许米乃

耶数·犹士都(英语:Jesus Justus)

犹尼亚(英语:Junia (New Testament person))

理诺

罗以(英语:Lois (biblical figure))

罗马的马利亚(英语:Mary of Rome)

米迦勒

宁法(英语:Nymphas)

阿林巴(英语:Olympas)

阿尼西母(英语:Onesimus)

阿尼色弗(英语:Onesiphorus)

布田

腓利门(英语:Philemon (biblical figure))

腓理徒

非比(英语:Phoebe (biblical figure))

括土

所西巴德(英语:Sosipater)

循都基(英语:Euodia and Syntyche)

德丢(英语:Tertius of Iconium)

土非拿(英语:Tryphena and Tryphosa)

土富撒(英语:Tryphena and Tryphosa)

《启示录》

安提帕(英语:Antipas of Pergamum)

四骑士

亚巴顿

两个见证人

妇女(英语:Woman of the Apocalypse)

兽(英语:The Beast (Revelation))

三天使(英语:Three Angels' Messages)

巴比伦大淫妇

查论编基督教系列条目耶稣基督

基督(概念)

基督(教义)

诞生

受难

复活

升天

基础

教会

信经

四福音书

十诫

新约(新法)

圣经

正典

旧约

新约

神学

神(天主、上帝)

三位一体

圣父

圣子

圣灵/圣神

护教学

洗礼

婴儿

基督论

教会学

大公教会

神学史(英语:Hi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传教

救赎

历史与教会传统(英语:Christian tradition)

圣母玛利亚

圣若瑟

十二使徒

圣保罗

教父

使徒统绪

教会四特征

五大牧首区

初期教会

传播年表

君士坦丁大帝

大公会议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英语:Roman imperial Church)

希波的奥古斯丁

东西教会大分裂

十字军东征

托马斯·阿奎那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依纳爵·罗耀拉

马丁·路德

让·喀尔文

俄罗斯正教会的教派分裂

大觉醒运动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启发课程

卡特里派

亨利四世

宗派与运动(列表)公教会 / 天主教

天主教会

拉丁礼教会

东仪天主教会

独立天主教会(英语:Independent Catholic churches)*

帕尔马尔天主教会*

旧天主教会*

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正教会 / 东正教

希腊正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亚历山大牧首区、安提阿牧首区、耶路撒冷牧首区)

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区)

格鲁吉亚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

西仪东正教会(英语:Western Rite Orthodoxy)*

旧礼仪派*

东方正统教会

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

叙利亚东方正统教会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埃塞俄比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

厄立特里亚正统台瓦西多教会

圣多马教会(英语:Saint Thomas Christians)

玛兰卡正统叙利亚教会(英语:Malankara Orthodox Syrian Church)

雅各叙利亚基督教会(英语:Jacobite Syrian Christian Church)

玛拉巴独立叙利亚教会(英语:Malabar Independent Syrian Church)

东方教会(景教)

东方亚述教会

东方古代教会(英语:Ancient Church of the East)

新教

信义宗

加尔文主义

归正宗

长老宗

公理会

圣公宗

重浸宗

门诺会

亚米胥派

胡特尔派

浸礼宗

循道宗

阿民念主义 / 卫斯理主义

救世军

拿撒勒人会

圣洁运动

五旬节运动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真耶稣教会*

普利茅斯弟兄会

摩拉维亚弟兄会

贵格会

宣道会

地方教会 / 召会*

亚述福音教会(英语:Assyrian Evangelical Church)

亚述五旬节教会(英语:Assyrian Pentecostal Church)

圣多马教会(英语:Saint Thomas Christians)

玛多马叙利亚教会(英语:Mar Thoma Syrian Church)

圣多马福音教会(英语:St. Thomas Evangelical Church)

恢复运动

密传基督教

马丁主义

法国诺斯替教会(英语:Gnostic Church of France)

美生圣殿骑士团(英语:Knights Templar (Freemasonry))

蔷薇十字团契(英语:Rosicrucian Fellowship)

其他(非三位一体派)

新耶路撒冷教会

瓦勒度派

耶和华见证人(撒伯流主义)

后期圣徒运动

基督弟兄会

基督科学教会

弥赛亚犹太教

国际基甸会

耶稣主义(英语:Jesuism)

拉斯塔法里运动

美国原住民教会

相关主题

艺术

音乐

礼仪

布道

祈祷

神秘主义

诺斯底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

教会行政

历法

象征

批评

礼仪

亚历山大礼

安条克礼(英语:Antiochene Rite)

亚美尼亚礼

拜占庭礼

加色丁礼(英语:East Syrian Rite)

拉丁礼

安立甘习例

罗马礼

安博礼

萨拉姆礼(英语:Sarum Rite)

摩尔阿拉伯礼

建筑形式(英语:Church architecture)

宗座圣殿

主教座堂

教堂

小圣堂

圣职人员

教宗

牧首 / 宗主教

大总主教

枢机

总主教 / 都主教

主教

神父(司铎)

牧师

执事

非圣职人员

修士

修女

辅祭

平信徒

理事

长老

传教士 / 宣教师 / 传道师

注:标“*”的教会有时不被视作所属宗派的一部分。

基督教主题

查论编天主教(罗马公教)组织、教宗、教义和仪式传统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耶稣

基督

神子

十二宗徒

早期教会

教宗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Papacy)

大公会议

十字军东征

传教使命

大使命

东西教会大分裂

西方教会大分裂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各国的天主教会(英语:Catholic Church by country)

圣座

圣座外交

教宗国

梵蒂冈城国

制度法典

教宗

枢机团

枢机

主教

宗主教

大总主教

督主教

首席主教

都主教

总主教

领衔主教

主教团

教廷大使

教区

教区正权主教

助理主教

辅理主教

荣休主教

副主教/主教代表

自治监督区

自治会院区

宗座代牧区

宗座监牧区

宗座署理区

军中教长区

自治传教区

个别教长管辖区

东方礼教区

司铎

总铎区

蒙席

陛下专职司铎

宗座名誉教长

宗座总书记官

执事

教理

天主

三位一体

降生成人

圣宠

钦崇

原罪

七罪宗

万民四末

救赎

天主十诫

十诫在天主教神学中的地位

教会四规(英语:Commandments of the Church)

至一、至圣、至公、宗徒传承教会

大公教会

宗徒传承

信理(英语:Roman Catholic dogma)

灵魂与肉体(英语:Catholic theology of the body)

山上宝训

共融

七大圣事

圣洗圣事

坚振圣事

圣体圣事

和好圣事(告解)

病人傅油圣事(旧称终傅)

圣秩圣事

婚配圣事

圣母论

天主教圣母论(英语:Roman Catholic Mariology)

天主教圣母论史(英语:History of Roman Catholic Mariology)

圣母玛利亚

称号

圣母卒世童贞

圣母无染原罪

圣母蒙召升天

圣人圣母论(英语:Mariology of the saints)

教宗圣母论(英语:Mariology of the popes)

敬礼圣母(英语:Marian devotions)

天主教会的圣母敬礼(英语:Veneration of Mary in Roman Catholicism)

神学家(教会圣师)大亚尔伯特 · 圣盎博罗削 · 圣安瑟莫 ·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圣安多尼 · 圣托马斯·阿奎那 · 圣亚他那修 · 希波的圣奥思定 · 该撒利亚的巴西略 · 可敬者伯达 · 罗伯·白敏 · 圣伯尔纳铎 · 圣文德 · 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 Canisius) · 圣加大利纳 · 金言圣伯多禄(英语:Peter Chrysologus) · 金口若望 · 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 · 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 · 彼得·达米安 · 圣厄弗冷 · 圣方济各·沙雷氏 · 教宗额我略一世 · 额我略·纳齐安 · 普瓦捷的依拉略 · 圣依西多禄 · 圣热罗尼莫 · 圣若望·达玛森 · 十字若望 · 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 of Brindisi) · 教宗良一世 · 圣亚尔丰索 · 圣女小德兰 · 圣女大德兰 · 亚维拉的若望(英语:John of Ávila) ·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 纳雷科的圣额我略教宗良十四世2025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枢机选举人列表) · 牧徽 · 就职弥撒 · 住所历任教宗方济各 · 本笃十六世 · 若望保禄二世 · 若望保禄一世 · 保禄六世 · 若望二十三世 · 庇护十二世 · 庇护十一世 · 本笃十五世 · 庇护十世 · 良十三世 · 庇护九世修道会本笃会 · 熙笃会 · 圣衣会 · 奥斯定会 · 加多森会 · 多明我会 · 方济各会 · 圣母升天会(英语:Assumptionists) · 圣母昆仲会 · 嘉布遣兄弟会 · 耶稣会 · 慈幼会 · 主徒会 · 圣十字架会(英语:Congregation of Holy Cross) · 圣母忠仆会 · 圣母圣心会 · 司铎祈祷会 · 玛利诺外方传教会 · 白冷外方传教会 · 巴黎外方传教会 · 宗座外方传教会 · 主业会 · 圣母圣心爱子会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教会定义(英语:Subsistit in)”

《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英语:Gaudium et Spes)》牧职宪章

《教会》宪章

《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

《礼仪(英语:Sacrosanctum Concilium)》宪章

个别教会按礼仪划分拉丁礼教会

罗马礼

安博礼

萨拉姆礼(英语:Sarum Rite)

摩尔阿拉伯礼

安立甘习例

各东方礼教会

亚历山大礼

科普特礼天主教会

埃塞俄比亚礼天主教会

厄立特里亚礼天主教会

安条克礼(英语:Antiochene Rite)

马龙尼礼教会

叙利亚礼天主教会

叙利亚-玛兰卡礼天主教会

亚美尼亚礼

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

东叙利亚礼(英语:East Syrian Rite)

加色丁礼天主教会

叙利亚-玛拉巴礼教会

拜占庭礼

白俄罗斯希腊礼天主教会

阿尔巴尼亚希腊礼天主教会

保加利亚希腊礼天主教会

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希腊礼天主教会(英语:Byzantine Church of Croatia, Serbia and Montenegro)

希腊拜占庭礼天主教会

匈牙利希腊礼天主教会

意大利-阿尔巴尼亚礼天主教会

马其顿希腊礼天主教会

默基特希腊礼天主教会

与天主教会共融的希腊礼罗马尼亚教会(英语:Romanian Church United with Rome, Greek-Catholic)

俄罗斯礼天主教会

鲁塞尼亚礼天主教会

斯洛伐克希腊礼天主教会

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

会议活动

大公会议

世界主教会议

世界家庭会议

圣体大会

世界青年日

亚洲青年日

文化

艺术家

建筑(祭坛画)

音乐

绘画

其他

.catholic

天主教主题 基督教主题 梵蒂冈主题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2

WorldCat

各地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阿根廷

加泰罗尼亚

德国

以色列

芬兰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希腊

波兰

俄罗斯

梵蒂冈

艺术家

MusicBrainz

新西兰国立博物馆

人物

DILA

德意志传记

其他

NARA

RISM

SNAC

IdRef

伊斯兰百科全书

相关推荐

翼组词(222个词语)
365bet365体育在线

翼组词(222个词语)

08-08 阅读 4475
【自动化测试】几种常见的自动化测试框架
365bet中国客服电话

【自动化测试】几种常见的自动化测试框架

06-29 阅读 3797
号手就位
365bet中国客服电话

号手就位

08-12 阅读 5528